延安的冬天,凛冽而干燥。呼啸的西北风卷起黄土高原的尘沙,抽打在脸上生疼。但这份寒冷与粗粝,却无法掩盖这座小城内在涌动的炽热洪流。
宝塔山巍然矗立,俯瞰着蜿蜒的延河和依山开凿、鳞次栉比的窑洞群。
空气中没有硝烟味,却弥漫着一种更浓烈的气息——纸张油墨的味道、激昂的讨论声、嘹亮的抗战歌声,还有那种在极端困苦中勃发的、不可遏制的精神力量。
君陌白和柱子被安置在清凉山下一排相对安静的窑洞里。窑洞简陋却整洁,土炕、木桌、条凳,一灯如豆。
与太行前线随时面临生死威胁的紧张不同,这里有一种奇异的秩序感,仿佛风暴眼中短暂的宁静。但君陌白知道,这种宁静之下,是更深邃的战场。
到达的第二天,一个穿着洗得发白但异常整洁的灰布军装、戴着眼镜、气质沉静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们。
“君陌白同志,柱子同志,你们好。我是负责协助你们在延安期间学习和生活安排的小吴。”
小吴说话语速不快,条理清晰,目光温和却带着不容忽视的穿透力。
“考虑到君陌白同志的特殊经历和肩负的任务,上级指示:”
1. **首要任务是修整学习:** 尽快恢复身体(他看了一眼君陌白左肩方向),熟悉延安环境。安排进入干部学习班旁听,课程包括革命理论、当前抗战形势等。同时,可以自由旁听抗大、鲁艺、自然科学院的相关课程。
2. **建立安全渠道:** 指定绝对安全、隐秘的地点作为新的物资接收点(代号“清凉居”),由小吴担任联络员。所有物资传递和信息交流,必须通过这个渠道,确保最高级别的保密。
3. **信息整理与汇报:** 请君陌白同志将带来的书籍、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关于技术资料等,将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读和评估。上级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能听取你的相关汇报。
4. **融入与观察:** 鼓励你们多走走,多看看,感受延安的生活和斗争。
安排周密,考虑周全,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便利,又设置了清晰的边界和严密的保护。君陌白和柱子肃然领命。
延安的生活,以一种全新的节奏展开。
在干部学习班的窑洞教室里,君陌白第一次系统地聆听了关于中国革命深刻道理的阐述。那些在太行山用鲜血和生命模糊感知的理念,在这里被梳理成清晰的脉络。
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当教员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转化,指出抗战的艰难阶段和光明前景时,君陌白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这与他在特殊渠道了解到的历史轨迹展现出的韧性何其相似!他坐在简陋的条凳上,深切感受到思想凝聚人心的磅礴力量。
在自然科学院(位于文化沟)的实验室(几间简陋的窑洞,摆放着自制的仪器),他见到了戴着厚厚眼镜、专注于化学实验的专家们。
他将带来的《实用电工手册》《基础无线电原理》和自己整理的关于氯酸钾安全制备、丙酮替代溶剂的笔记交给他们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一位姓陈的老教授激动地握着他的手:“君陌白同志!这些资料太宝贵了!思路太开阔了!解决了我们很多大难题啊!”
他立刻被邀请参与一些基础技术问题的讨论,虽然他专业知识有限,但来自特殊渠道的“常识”和视角,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他看到了简陋条件下,科技工作者们如何在煤油灯下,用算盘和自制的工具,进行着改变战争形态的艰难探索。
在鲁艺的操场上,他看到了音乐家指挥着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那雄浑悲壮的旋律,如同惊涛拍岸,震撼着他的灵魂。
他看到年轻的艺术家们用粗糙的木刻刀在木板上刻画着战士和民众的形象,用简陋的舞台上演着鼓舞人心的话剧。文化的武器,在这里同样锋利。
他带着那台禄来双反相机,在柱子的陪同下,穿行在延安的街巷和田野。他用镜头记录下:
* 延河边破冰取水的军民,呼出的热气在寒风中凝结成霜。
* 山坡上开荒生产的队伍,?头挥舞,号子震天,黄土飞扬。
* 窑洞前纺线织布的女战士和妇女,手指灵巧,神情专注。
* 学员们露天席地而坐,专注听讲,膝盖上放着自制的笔记本。
* 保育院里,保育员抱着孩子,眼神温柔而坚定。
这些黑白影像,凝固了这个特殊年代延安最真实、最坚韧的瞬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朴素的记录。当他把冲洗出来的第一批照片(在清凉居暗房里自己动手冲洗)交给小吴时,小吴沉默了许久,才郑重地说:“这些…比任何报告都更有力量。它们记录的是我们存在的根。”
柱子也很快融入了延安的生活。他被安排到警卫力量中轮训,他那股太行山淬炼出的彪悍和实诚劲儿很受欢迎。
休息时,他喜欢跑到后勤部的被服厂帮忙,或者跟抗大的学员掰手腕,常常大呼小叫,成了清凉山下一道活跃的风景线。他对君陌白更是寸步不离地保护,眼神警惕地扫视着每一个靠近的人。
然而,平静之下,暗涌从未停歇。君陌白带来的特殊物资和知识,在高层小范围内并非秘密。好奇、探究始终存在。
一天傍晚,小吴神情严肃地来到窑洞。
“君陌白同志,首长明天上午有时间,想见见你。主要是想听听你带来的那些书籍资料的核心内容,以及你对其中技术知识的理解。” 小吴顿了顿,补充道,“重点是了解资料本身的价值和可能的应用方向。”
该来的总会来。君陌白心中了然。这是一次重要的汇报。他点点头:“我明白了。我会准备。”
当晚,窑洞的油灯亮到很晚。君陌白没有整理复杂的资料,而是静坐在桌前,闭目沉思。
他回忆着自己带来的书籍内容,回忆着那些技术知识的要点。他需要清晰地阐述这些知识是什么,可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涉及它们的来源背景或进行任何不恰当的对比。他反复提醒自己:只陈述知识本身的价值和应用可能性。
第二天上午,在清凉山一处更幽静、戒备森严的窑洞里,君陌白见到了首长。
首长目光炯炯,气度沉稳,带着久经考验的领导者特有的智慧和威严。窑洞里除了小吴做记录,再无他人。
“君陌白同志,一路辛苦了。身体恢复得怎么样?”首长开口,语气温和,带着关切。
“谢谢首长关心,恢复得很好。”君陌白恭敬地回答。
“坐。”首长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不要紧张。今天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你带来的那些书,讲的是些什么有用的学问?尤其是那些机器、化工方面的知识,对我们眼下克服困难,有没有启发?”
问题首接而核心。
君陌白深吸一口气,开始用最平实、最聚焦于知识本身的语言描述:
* **电工与机械原理:** 解释电流、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用“看不见的力量传递信号和动力”这样比喻),介绍齿轮传动、杠杆原理等基础机械知识,说明这些是制造更精密工具和设备的基础。
* **化学与化工:** 简述高效电解、有机溶剂(如丙酮)在化工生产中的关键作用,强调材料(如耐腐蚀容器)对安全的重要性。结合带来的笔记,说明氯酸钾安全制备和寻找替代溶剂的技术思路。
* **资料的价值:** 强调这些书籍系统性地阐述了基础科学原理,为自力更生解决技术瓶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开阔的思路,是极为宝贵的知识财富。
他始终紧扣“知识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当提到具体技术时,他拿出带来的《基础无线电原理》和《机械原理》,翻开相关章节,指着图表和公式进行简要说明。
首长听得非常专注,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偶尔插话问一两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比如:“这种电解方法,能让我们自己造出急需的炸药原料吗?”“这些机械原理,对我们改进现有的枪械修理和制造有没有帮助?” 问题首指技术应用的现实可能性。
君陌白尽己所能,结合工坊的实践和自己的理解,给予务实的回答。
整个汇报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君陌白说得口干舌燥,但精神高度集中。首长最后陷入了沉思。窑洞里只剩下油灯燃烧的噼啪声。
良久,首长才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着君陌白,缓缓说道:“君陌白同志,你介绍的这些知识…很重要,很及时啊。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克服眼前技术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军工的更多可能。这些书,”
他指了指桌上的书籍和笔记,“是宝贵的火种。保护好它们,运用好它们。你的任务很关键,不仅仅是传递物品,更是传递知识,传递希望。在延安好好学习,多观察,多思考。这里会淬炼你的意志,也会增长你的见识。未来,我们需要你更扎实的知识,去点燃更多照亮前路的星火。”
走出首长的窑洞,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君陌白却感到一股暖流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在胸中激荡。
首长的肯定和对知识价值的重视,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他抬头望向宝塔山,山巅的宝塔在冬日的晴空下显得格外肃穆。
延安,这座精神的熔炉,正以它独特的方式淬炼着他这个“烽火前哨”。在这里,他不再仅仅是穿梭时空的搬运工,更成为了一个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一个用心观察的记录者,一个努力将知识星火融入现实斗争的播火者。
超市的后门,在延河之滨,悄然连接起的不再仅仅是物资,更是一个求索的灵魂与一个时代磅礴精神力量的交汇。